2025
五月
21
【天主教教会史】|朝圣之途第四十三集:第四世纪教会史(四)
各位听众朋友,您好!《朝圣之途》节目,上个星期跟您谈到了第四世纪将会在乡村农民中间传播发展的情形;圣马尔定主教对高卢地区教会的贡献;也谈到了第四世纪教会的组织,教友们的礼仪生活;还有圣堂的建筑,大殿的由来;最后,我们谈的是教友们对圣人和圣母玛利亚敬礼的情形。
今天我要在节目当中为您介绍教会内朝圣风气的兴起及圣髑敬礼的神学理论,以及这种敬礼形成的经过,也谈谈隐修生活的起源和隐修院制度的形成。同时也介绍几位出名的隐修士的生平传记和他们对教会所做的贡献,欢迎您的收听。
圣热罗尼莫曾经这样解释朝圣的理由。他说,当一个人到了雅典,更清楚地认识了希腊的历史;到了西西里和台伯河,就清楚地明白维基尔的书。给予同样的理由,到了犹太就更清楚地明白《圣经》的意义。在西方,朝圣的目的地是罗马。公元第二世纪的时候,许多教友甘心犯了很大的危险,到罗马朝圣,谒圣伯多禄和圣保禄两位宗图的陵墓。第三世纪教难最惨烈的时候,四面八方的教友远道来罗马谒陵,有被官方逮捕而牺牲生命的记录。公元第四世纪教难平息之后,罗马更成了朝圣的中心地。罗马的圣地,也成为朝圣的中心。君士坦丁大帝的母亲皇太后赫勒娜在圣地修建了许多大圣堂。教友们都希望能够亲自朝谒耶稣基督生活过的地方以及古经中的遗址。
而圣髑的敬礼,最初是与朝圣颇有连带关系。教友们到了朝圣地,都一定要带些纪念物回去。教友们最重视的是十字圣架,圣金口若望曾经将当时的情形做了以下的描述:获得那十字圣木的人都用黄金镶嵌,佩戴在颈子上。圣额我略说,他所得的最宝贵的遗产是一片圣木镶在一个铁圈上。而君士坦丁大帝的皇冠上镶了一只铁钉,这只铁钉可是当年钉过救主耶稣的身体与圣十字架上的。因而被君士坦丁皇帝看作是贵重无比的宝贝,将它镶在自己的皇冠上。
除了耶稣苦难的纪念物之外,圣人们的遗骸也成了信友们敬礼的目标。殉道烈士们的遗骸尤其受到教友们的尊敬。圣鲍里加布主教于公元155年在高卢致命之后,斯米纳的教友将他的遗体保存,留作纪念。公元258年,圣西彼廉主教被斩首致命的时候,教友们将衣服,布块铺在地上,吸取从他身上留下来的鲜血。保存所崇敬之人的遗物作为纪念,本是人心最自然不过的情感,不是吗?但对教友而言,还有着更深一层的理由。殉道烈士以及圣人们的遗骸,不是曾经做过圣神的宫殿吗?他们受过各种酷刑的时候,他们忍受痛苦,做着奉献牺牲的时候,正是圣神在心内坚强他们,支持他们,不是吗?教友们早就道出寻觅圣人们的遗骸当做圣髑,作为庇佑自己的保证。找不到他人的遗骸的时候,就分散接触过圣人们身体的衣服或布帛,只要按圣热罗尼莫的那种精神去做,圣教会是认可这种民间敬礼的。
圣热罗尼莫说,我们并不崇拜殉道者的遗骸,更不崇拜日月或天神。我们只崇拜唯一的天主,我们尊敬圣人们,就是尊敬他们所作证的。我们恭敬圣人,正因为他们是至高天主的忠仆。这种尊敬反映到他们的天主身上,是一种爱屋及乌的表达。可惜,对粗俗和知识水平不够的人来讲,这种热心的方式往往演变成严重的弊端。比如无耻的当做贩卖赚钱的工具,或是从异教徒继承而来的宗教迷信,圣教会就会痛加公斥了。
接着我为您介绍天主教隐修生活的起源,隐修院制度的建立和发展的情形。最初,三世纪的天主教教友团体较小,而且也非常热心。大家彼此都认识,常常互相鼓励,为主殉道的意愿常激发他们的勇气。这些情形都足以支持他们的虔诚和兆兴。到了第四世纪,教友人数日渐加多,进教不但毫无危险,反而因为天主教获得了自由和法律的保障,有了更光明的前途。而教会的荣誉反而被没有多大理想的望教者给掩盖了。不过,在冷淡的群众之外,常有一些人专心致志的努力修行,希望自己能够成为成全的人。
在最初几个世纪,有些教友矢志修成全之德,他们被称之为苦行者。他们放弃婚姻,保持着独身,度着淡泊的生活,拒绝世俗的集会,而专心祈祷行善,不过仍然居住在世俗红尘之中。而从第四世纪开始,情形就不相同了,有些抛弃了一切名誉、地位和家产,远离世俗红尘,为的是能够更彻底的遵从耶稣基督的训谕。这就是隐修生活的起源。这种方式的隐修生活首先在埃及出现。
有一个名叫安当的埃及青年,是一个没有受过太高教育的乡下人,但是却出身于热心教友的家庭,才20岁,父母就已经先后去世了。有一次,他走进圣堂,主持礼仪的神父正好开始念福音:恰巧又是耶稣给富家少年说话的那一段,你若愿意是成全的,去变卖你所有的,然后分施给穷人,你必有宝藏在天上,然后来跟随我。安当被这段话感动了,立刻当机立断回到家里,把田地都变卖了,而且也把所卖得的钱分施给穷人。然后便跑到旷野,隐居在山洞里。他祈祷、劳动,诵读、研究圣经。魔鬼用尽各种方法诱惑他,他却用越来越严厉的补赎反击魔鬼,他的名声很快的就被传扬开来。在他周围的旷野里,住满了仿效他的人,他成了许多隐修士的指导者。
他并非不再关心教会的情形。当公元311年初的教难来临的时候,他就曾经从旷野中走出来,去帮助那些被驱赶到矿坑做苦工的教友们。教难之后,他再回到旷野,恢复他的隐修生活。他进入更深的旷野,在那儿隐居了40年,直到公元356年,以105岁的高龄与世长辞。圣安当的隐修生活具有感染性。
圣亚达纳肖为当写了一本传记,感动了许多的读者。不少被认为有辉煌前途的青年,读了安当一生的传记,就抛弃一切,退居到旷野里去了。这些隐修士每个人单独的住在自己的斗室,或是在山坡上所挖掘的山洞中,他们的生活并不是安宁无事。为了防卫自己不受世俗的诱惑,为了能够达到专心默观天主的地步,并且能够在现在就预先尝到天上的幸福,他们实行严斋,尽力制服肉身的贪婪和情欲的冲动。
在这个时期,对祈祷和克苦还没有一定的规则。每位隐修士按照自认为对自己的神修有益的方式去做。因此,常有隐修士求好心切,举行令人吃惊的大斋,熬夜,以及其他令人惊异的苦工,有些人甚至于想打破一切克苦的记录。这样的隐修生活,难免陷入有害的自欺的幻想中。在他们犹如疯狂的克苦中,也可能参入自爱的成分。隐休生活在时间的推移下,看到上面我所描述的缺点,渐渐形成有组织集体隐修的方式,有规律的生活也渐渐形成了。许多隐修士集聚在一起,个人分居一间斗室,每天在固定的时间共同祈祷、念经、唱圣歌。
创立这种集体隐修修院制度的是圣巴格莫。他在埃及召集了一批门徒,在一个僻静的小村子当中隐居,与尘俗返嚣隔绝。修士们靠手工糊口度日,最普遍的工作是编织草席。除了手工之外,修士们每天有一部分的时间从事学术研究,讨论圣经意义。他把隐修士集合在一起,受一位长上的管理,服从于这位长上。而且,他认为服从比克苦对修成全更为有益。圣巴格莫集体隐修制度非常成功,他在埃及各地设了九个分院。他的妹妹创立了两个女修院。到第四世纪末期,修士的人数已经高达7000人之多。整个东方,到处有独修或团体生活的隐修士。
教友们很钦佩他们,前去拜访他们,也有一些社会上有名的人,往往也腾出一段时间去同他们过隐修的生活。例如圣巴西略和圣金口若望、圣热罗尼莫和圣马尔定主教。集体隐修制度由埃及传到东方各地,圣希拉联和圣卡里东在巴勒斯坦的著名圣地片舍修院。西乃山成了隐修市的中心。
圣巴格莫,一个名叫斗欧日的门徒在美索布达米亚创立隐修院。阿拉伯叙利亚的边境有一批牧童修士,他们一面牧羊,一面祈祷。小亚细亚也涌现了许多的隐修院,圣巴西略是东方有名的隐修士,他和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在本笃地方隐修。他们尊奉圣巴格莫所守定的规则,但也稍加变更。每一个隐修院的修士在人数上有一定的限制,以便院长易于管理。
圣巴西略为团体性的隐修院立下了规矩。内容包括了有节制性的克苦,用手和用头脑的工作互相调和;他规劝隐修士们专心祈祷,修养谦逊、忍耐和友爱的德行,以及对长上绝对的服从。圣巴西略修订的规矩,成为东方修会的圭臬。圣亚大纳削和圣安当原本就是知心朋友,也就将隐修院的制度介绍给意大利的教友们。
公元第二世纪中叶,罗马已经有许多贵族妇女度隐修生活。圣马尔定是第一个在高卢创办隐修院的。他所创办的隐修院和东方的不同,东方的隐修士不领受铎品,而在高卢的隐修士同时也执行司铎神职。圣马尔定在高卢成立了许多修院。他去世的时候,有2000位隐修士参加丧礼。地中海一带的隐修生活非常发达,莱兰、马赛、阿尔勒的隐修院都很出名。
修道制度发源于埃及,不过正式的修会形式却在第四世纪的末叶和第五世纪初叶才形成。圣马尔定在法国,圣奥思定在非洲,才是主要的发起人。隐修院对教务的发展有很大的贡献。在隐修士的提倡下,教友们也普遍的采用省察的习惯。隐修士担负起了指导教友灵修的工作,他们为教会祈祷,为教友们祈祷,也为教会培训了大批的主教。领导教会,在蛮族入侵的时候,成了教会和社会的保护人。也正是他们在恶劣的风暴中创办学校,抄写经典书籍,保存了古代的典籍和文化,才有以后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
听众朋友,今天我们的节目时间进行到这儿,已经接近尾声了,下星期我将要为您介绍第四世纪的圣友会对社会、民众、对学术产生了哪些深远的影响,非常欢迎您下个星期同一时间继续收听《朝圣之途》节目。陈婷,祝福您平安愉快,愿天主的恩宠与您同在!
